首页 > 聚焦 > 聚焦 > 正文

为什么说古村落保护更适合“微更新”“微改造”?

2023-08-25 05:57:47来源:文汇网

如何通过改善古村落的生活环境来提升村民归宿感?“古村落的保护是有方


(资料图片)

如何通过改善古村落的生活环境来提升村民归宿感?“古村落的保护是有方法论的,不能大拆大建,更适合“微更新”“微改造”。希望村落的文化属性被进一步放大,让更多人体验到中山村落独特的美,也期待这些村落不再是城市的附庸,而是一种新的生活、生产方式的承载。”近日,《古村改造记》一书由东方出版中心推出,在新书分享会上,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规划师王瑾、刘斯捷,上海量介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桂铭泽、吴舒瑞等四位作者,讲述乡村改造的真实故事,分享台前幕后和得失感悟。

中山的村落文化底蕴深厚,可以说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。一群有情怀的规划师、建筑师聚集在一起,花三年对中山六个古村进行了实地改造和保护振兴。他们将这三年改造过程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忆,把参与中山历史村落保护振兴实践的过程集结成《古村改造记》。团队成员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古村落如何焕发新生,这也正是创作初衷所在。

“该书是一份完整的古村改造的全记录,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。通过呈现古村落改造、活化、振兴的过程,让读者更切身感受古村落的价值。”东方出版中心副总经理朱宝元介绍,全书通过文字和大量图片记录下古村改造全程,系统展现了规划师和建筑师的改造理念,以及他们严谨认真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该书也是规划师和建筑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,并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代表性案例。

在参与中山历史村落保护振兴实践的三年过程中,团队想法的转变是螺旋上升的过程——一开始信心满满,有时甚至会轻视其中的复杂性,但随着时间推进又遇到了各种各样难以想象的困难,此时又经历一种止步不前或原地打转的瓶颈期。当问题得到解决后,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和经验、技术上的积累,又使得团队能得到大的进步和成长。这个转变过程就像一个螺旋,有时感觉在走弯路,但其实是在前进的,虽然速度不快,但总体来说非常积极。

在设计过程中,团队也发现,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在慢慢转变,即从物质空间导向转为综合社会导向。他们深刻意识到村落保护振兴是全体村民智慧的结晶,比如雍陌村的“拯救老屋计划”和“雍陌传统建筑挂牌”的实践。他们最初看到中山的乡村建筑新老杂糅,新建筑与传统老建筑风格、风貌上不协调,总觉得都应该改造。在征集村民意见的时候,村民仅同意改造老建筑,他们就把重心转移到老建筑的改造上,通过“拯救老屋计划”,由村委统修、统租、统管,以村委为保护的主体和建设、运营的主体,把这些老房子保护好、用好。

他们也逐步意识到从乡村改造的优先级来讲,修缮老房子要优先于风貌协调的改造。在乡村做项目更需要的是解决问题,比如改造后的风格是否会和整个村子原先的风貌不和谐?新的设计是否能够给村子更多的活力,是否能给村民更多的幸福感?这些也是村民们关注的问题。

在中山古村改造的过程中,团队运用“微手术”,改动量小,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实地改造。比如他们设定村宅风格、样式,让村民在翻修房屋过程中能得到一定的指导,不至于百花齐放。又如雍陌艺术广场改造后,经过多轮设计,并跟村民磋商之后,建筑师们新建一座岭南风格建筑和一组坡屋顶廊架,用“边界限定”方式,在四边不太规则的场地里,围合出20米见方、400平方米的下沉广场。再在周围设计台阶、平台等,形成有高差的围合庭院,让村民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或在廊架里乘凉。下沉广场中部设计了中间大、四周小的渐变灯光喷泉,还在街巷上复刻了岐澳古道的地形图。艺术广场建成后,村民非常喜欢,每天傍晚人都很多,孩子们在一旁戏水,或玩轮滑、骑单车,还举办了丰富的文艺休闲娱乐活动。

这些鲜活案例也告诉村民,村子被赋予了新的功能,焕发了新活力,这对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几位作者达成共识:通过乡村振兴,为古村落和村民做点事情,相比于商业化项目追求回报率与效率,更多关注文化发掘和人文关怀,对建筑师们来说,能激发出一种使命感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hnmd004

最新资讯